[方義]
此清熱利濕之輕劑,治熱被寒鬱之證。
[主治]
應該發汗的熱性病,誤被水噀、冰覆或冷水浴後體溫增高,心煩不安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反不渴(此證內熱不甚,故不渴)之證。
按:水噀之法,今天在此地(太原)概不使用,但冰袋冷覆之法也有同樣的流弊,仍應注意防治。
[藥品]
文蛤一兩(不煆)
[制服法]
研細末,每服一至二錢,開水送下。
[用藥大意]
文蛤清熱利濕但作用不大,對於熱被寒鬱輕證或者有效,重者需遵柯氏之說用《金匱要略》文蛤湯治之為宜。
[禁忌證]
除寒濕證不宜用外,一切濕而兼熱的證候均不忌之。因藥性和平不會有其他副作用。
[類似方劑參考]
(1)文蛤湯:即大青龍湯去桂加文蛤,為治濕熱內郁,解表清裡之重劑。但須症見身熱口渴喜冷等現象方宜使用。
(2)五苓散:為溫性利水解表之方。治本證之偏於濕者。